畬族有文字記載畬族先人活動的歷史也有二千多年。民間手抄山歌本對自己民族歷史作了唱述,《高皇歌》是畬族民歌的代表作,被畬族視為“創世史詩”。根據抄本不同,全首歌有400-500行。《高皇歌》又稱《盤古歌》、《龍王歌》,手抄本流傳甚廣,幾乎家喻戶曉。
畬族習俗儀式十分繁雜,并且都用歌來唱述所進行的每一過程,如婚嫁歌。畬民會選擇三月三這天進行嫁娶。畬族婚嫁禮俗最有特色,整個婚嫁過程就是歌聲與娛樂的過程,新郎家迎親隊和紅轎進家門時,新娘要唱山歌戲謔親家伯和媒人的《你做媒人兩個嘴》:
傾慕歌:如《少郎生好合娘心》:“少郎生好合娘心,可比明月照山林,你是十五光明月,我娘愿做月邊星。”愛慕之心溢于言表。相愛歌:戀人互訴衷腸,雖無海誓山盟的豪言。以形象比喻、奇特夸張的想象,平白樸素地表達了歌者的忠貞與決心。
浙江畬族民歌和其它地區畬族民歌一樣,不是一種獨立的藝術行為,它主要依附于民俗,緊緊地和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畬族人民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特質。以三月三風情節中的曲目為例下面將從音樂角度對浙江畬族音樂進行分析。
浙江畬族民歌的調式比較常見的,以縣級行政區域劃分的有6種,分別是麗水調、景寧調、龍泉調、文成調、泰順調、平陽調。畬族音樂大多采用五聲音階,以泰順調為例……
(二)畬族民歌的節拍和節奏特點
有兩種基本形態:第一種為一拍一字一音,速度較快,句末的字拖長音,無明顯的有規律的重音。《勸酒歌》中的節拍節奏就很典型;第二種為切分節奏。這兩種基本節奏緊密結合,造就了豐富紛繁的樣式。
(三)畬族民歌的曲式結構
多為單樂段結構,其樂段內部有雙句體、四句體及五句體。以上《勸酒歌》就是單樂段,結構方整,由8小節構成,分為上下兩樂句,屬于非重復性雙句式樂段,樂段終部屬于半終止式,結尾完全終止。這首樂曲是典型的民族五聲調式,無轉調 旋律輕快,連接緊湊。前2小節動機構成樂節,5.6小節承結句式,連接緊湊,結尾收攏。第二分句停在屬音上,構成半終止;第四分句停在主音上,構成完全終止。這是畬族音樂中較為典型的曲式結構。
(四)畬族民歌的旋律特點
畬族民歌旋律中,多包含大六度上行跳進、大二度級進、純五度下行跳進、純四度下、上行,同音反復、小三度下行,如景寧調。
(五)畬族音樂歌詞特點
畬歌的詞格就是七言絕句,有正格平起平收,首句入韻,歌詞的押韻為一二四句押韻;正起的平收,偏起的也是平收,都是首句押韻。如上譜中的《勸酒歌》未前勸酒先勸茶,茶是山中樹葉花。茶是青山龍芽草,春三二月正抽芽。因為沒有文字,畬族民歌的創作還有即興性。
(六)畬族音樂演唱特點
畬族民歌演唱的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假聲,除了在祭祖與喪葬時演唱《功德歌》,和某些年老者唱近于念白的“平講”,以及兒歌用真噪之外,山歌都是用假嗓來演唱的,歌手們稱之為“高音”。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高尖、明亮的演唱風格。因為畬族民歌是貫穿在生活中的或是即興的,當思考下一句時需要時間,所以畬歌里還有很多襯詞,以拖延思考下句歌詞的時間,如哩、啊、啰啊等。三月三風情節上的演唱方式主要以下幾種
1.獨唱
即為一個人演唱。獨唱不受時間、地點、場地、人數等條件限制,所以成為最常見的演唱形式之一。畬民走在山路上時可自娛自樂,也可鍛煉歌喉,抒發自己對人或物的情感。現如今的三月三風情節畬民要招待其他民族的客
人,他們會事先選派好民歌手以獨唱的演唱形式對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
2.對唱
即畬族的答歌。對唱在三月三風情節上是最主要的演唱形式。主要以男女對唱為主。男女民歌手在這天會穿上盛裝一早相約來到小溪邊。男女民歌手分別站在小溪對岸,由女方先唱男方答唱的方式進行。一次對唱的時間大約在半個小時以上。
3.重唱
至少有兩個以上的演唱者,可二人、三人、四人、六人等等。畬族人民擅長二聲部重唱的唱法,人們稱之為“雙音”,畬族稱“雙條落”。在演唱上,帶有輪唱性質。“雙音”最初是兩個人唱,中間穿插齊唱,迄今為止還發展可以有3人或4人演唱。但一般不超過4人。演唱者要經過長期磨合演唱和合作水平較高。 “雙音”在唱法上,一般男女都用假聲,后來男子改用真聲唱,聽起來聲部更加清晰。畬族假聲唱法追求恬靜、纖嫩、清秀、古樸。這種唱法常見于小聚會場合,或是節日喜慶場面。雖然也不規定具體時間、場合,但必須在唱歌的季節,即從農歷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節日,這時畬家總是成群結隊走親串友,以歌當話,還要舉行盛大的對歌會。這都是欣賞畬家“雙音”的好時節。
4.輪唱
輪唱是由兩個、三個或四個聲部按照相對固定的時間先后演唱相同的旋律,多為相距一拍或一小節,形成此聲彼和、綿綿不斷的重復、跟進效果。也有兩人或兩人以上一前一后演唱同一曲調,結尾同時結束。對演唱者的演唱水平要求不高,一般在聚會場合演唱。三月三風情節上也有畬族民歌手展示。
畬族民俗音樂作為歷史發展的一種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畬族自己的傳統文化藝術特色,和其他民族一樣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中許許多多的問題仍然值得我們去深入的研究探討。然而隨著社會現代化飛速發展,部分畬族傳統音樂正面臨著失傳的險境,保護和傳承畬族音樂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近年來浙江各民族地區興起的“三月三”畬族風情節使它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畬族音樂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當只是被靜態地保護,被留在博物館里,而是要通過各種形式得到傳承與弘揚,成為我國民間藝術文化的一朵絢麗的奇葩。
【參考文獻】
[1] 泰順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泰順文史資料·第三輯[M].泰順.1989:2~3
[2] 劉斌靖.武義畬族三月三[M].武義: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26~30
[3] 施王偉.浙江畬族民歌.中國音樂[J].2008.第二期:117
[4] 浙江省少數民族志編纂文員會.《浙江省少數民族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5] 藍雪霏.畬族音樂文化[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156~210
[ 6 ] 樊 祖 蔭 . 浙 江 畬 族 民 歌 的 音 樂 特 點 . 中 國 音 樂[J].1984.第二期: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