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論文網
君子論文網,專業代發職稱論文,領航職稱論文發表行業
為廣大評職稱的朋友出謀劃策,為您解決論文發表難題,省心、省時、省力!!!
摘要:鋼琴曲《陽關三疊》由傳統古曲改編,本文從意境和內涵、形式和內容等方面,論述鋼琴曲《陽關三疊》對立統一的和諧美——“中和之美”,為深入了解中國民族審美意識和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底蘊,正確詮釋音樂意境和作品內涵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中和之美;鋼琴曲;陽關三疊
中國歷史文化幾千年,厚重而久遠,其所傳達的民族審美意識、生活態度、文化形態,講究無過不及,恰當適度。這就是中國傳統美學中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和”觀念。儒家學派繼承了春秋時期的“和”之思想。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老子也講“和”,老子主張“守中”、“知和曰常”、“以和為貴”。儒道互補,奠定了中國傳統美學的基本思想——“中和之美”,中和之道成為主流的核心思想,左右著中華文明發展的方向。
19世紀上半葉,鋼琴逐漸傳入中國,飽含中華音樂文化精髓的中國傳統音樂改編而成的鋼琴曲,漸漸成為中國音樂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鋼琴曲《陽關三疊》就是根據古曲曲調創作,其曲風古樸,旋律清晰流暢,民族色彩鮮明,和聲織體豐富,音樂表現意境深遠、內涵豐富,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一、鋼琴話別《陽關三疊》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纏綿的音調,淡淡的離愁,鋼琴曲《陽關三疊》用離別、難舍、懷念的主題,用激動、沉郁、委婉的情緒,表達了作者深刻復雜的離愁別緒。
《陽關三疊》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為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這首樂曲產生于唐代,是根據著名詩人、音樂家王維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譜寫而成的。因為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陽關曲》。《陽關三疊》譜入琴曲后,明代初年龔嵇古所編的《漸音釋字琴譜》(1491年)收有《陽關三疊》琴曲譜為所見最早的譜本。而目前流行的曲譜原載于明代《發明琴譜》(1530),后經改編載錄于清代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1876)。新中國成立后,王震亞將其改編為混聲合唱。
鋼琴曲《陽關三疊》是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在1978年改編的,收在1981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鋼琴曲四首》中。作曲家嚴格遵循藝術創作的特點,借用西洋樂器之王——鋼琴,力求使作品符合中國鋼琴曲創作的規律,符合中國傳統音樂審美要求,對古琴音色的模擬惟妙惟肖,織體層次豐滿,音樂表達細膩,從而使古曲《陽關三疊》在鋼琴上同樣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美學的審美風尚——“中和之美”。
二、古韻清新中正平和
《陽關三疊》原詩已飽含深沉的惜別之情,曲調傷感陰郁。“一疊”靜謐悠遠、古樸誠摯,無限留戀涌上心頭;“二疊”情真意切、凄楚委婉,離愁別緒如鯁在喉;“三疊”如風、如云,遠遠地飄向關外,寄去對親友的囑托與思念。曲間中和恬淡、寧靜致遠的意境和神韻似水潑墨畫般暈染開來。
樂曲的第一疊是稍快的慢板(Andante),主旋律在低音區中聲部輕柔地(p)浮出,不時出現一個副旋律或雙手齊奏主旋律,高低聲部中的裝飾音如古琴演奏中的“吟”,別具韻味。經過幾個快速的琶音下行,之后高聲部八分音符的斷奏模擬出古琴淡然憂傷的曲調,連續的切分節奏和高聲部的正拍斷奏遙相呼應,舒緩簡淡的音調根據中正平和的法度以徐緩的曲調描寫了依依離情,音樂情緒帶著淡淡的離愁,作曲家黎英海以中國鋼琴語言適中的情感表達,表現了儒家傳統音樂美學的“中和”之道。想那送別之初春時節,晴朗的天空,潔凈的長安大道,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彩明麗的畫面,而朋友卻要自此一別,再難相遇……一種淡雅的傷感情懷油然而生。
二疊重起,速度由稍快的慢板轉至中速(Moderato),力度由p、mp增強至mf;主旋律音區較之一疊提高了一個八度。為了突出主旋律,加重感情色彩的變化,二疊曲調音型更為復雜。高聲部模擬古琴斷奏,低聲部琶音流動,高低聲部交錯,主旋律凸顯其中,如古琴演奏之行云流水,充分發揮了鋼琴特有的表現力,其力度、速度、織體、情緒、表現力等方面都較之一疊達到了遞進的效果,使內在情感更有推動力。遙想友人遠離、千里迢迢,感懷友情、思緒萬千……音樂感覺激越而不夸張,適度而不過分,其間“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基調已深深地滲透到這首鋼琴作品中。
三疊再起,右手同奏主旋律再次移高八度演奏,力度更強(f)、速度更快(piu.mosso),左手流動的琶音音型形容激動、濃烈的朋友情感。接下來伴奏聲部弱起的下行琶音和右手主旋律相互映襯,使音樂逐漸進行到復調式的擴展段旋律,速度進一步加快、力度更強(ff),鋼琴特有的張力和感染力將全曲推向高潮,對友人濃烈的情感進一步的迸發、升華。音樂至此,突然回歸至樂曲初始的平靜,轉為對比強烈的尾聲段:古道漫漫,望斷陽關,酒三巡,曲三疊,愁腸百結,相思情濃,詞已盡,意無窮。一種清、遠、靜、空的哀怨音調表現了離別時感傷而清冷的美,似是有意識的自我克制與內省,其“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低,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的境界,再次傳遞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和之美”。
三、意境空靈虛實相生
“中和”是審美過程中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感性與理性及各種形式美因素的和諧統一,其意不是事物的無矛盾、無差別的同一,而是強調不同事物的有機組合和統一。以儒道兩家為代表的中國古典美學講究的“中和之美”,其作為美的最高境界,要求構成一個藝術品的諸因素和諧統一在這個藝術品的整體內,任何一個因素不要“過”與“不及”的缺憾。